5月23日至27日,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深入绥德县郝家桥村,吃住都在村民家中,进行蹲点调研。
75年前,习仲勋就曾在郝家桥村调研44天,并推广了该村发展生产的经验,使得绥德在抗战最困难的时候也基本做到了丰衣足食。
官方报道显示,为深入贯彻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,胡和平在这5天里每天爬山路、入农户、上地头,逐一走访了在村的全部171户农户,询问日子过得怎样、有什么困难。
他还走进村民创办的养猪场,3次爬到山上察看农田分布情况,向正在劳作的村民了解西瓜、红葱、玉米、黄豆等作物的情况。
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,胡和平强调,要扑下身子、沉到村子,全面了解三农情况,深入调查研究,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,努力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。
作为蹲点调研地的郝家桥村,也是赫赫有名,早在抗日战争时期,该村就是远近闻名的模范村。1943年3月至5月,习仲勋在此进行了为期44天的蹲点调研。故而,刚到绥德,胡和平就参观了村史馆和习仲勋旧居等革命旧址。
回到那段烽火岁月,抗战进入相持阶段,也是最艰难的时候。日军不断加强攻势,国民党反动派又加紧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。自力更生、发展生产成了边区军民唯一的出路。
绥德是延安的北大门,人口占了边区的三分之一,战略地位十分重要。毛泽东亲自找习仲勋谈话,让他到绥德去工作。1943年2月中旬,30岁的习仲勋获任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备司令部政委。
提出深入调查研究的习仲勋重点考察了郝家桥村,吃住都在老乡家。原来,多年来,郝家桥村在村主任刘玉厚的带领下,通过精耕细作等办法,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。
习仲勋帮刘玉厚认真总结经验,并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区推广。通过一系列措施,绥德地区基本做到了丰衣足食。除此之外,他还与刘玉厚、郝玉亮等农民朋友,结下了数十年的友谊。特别是刘玉厚,在习仲勋的关心和帮助下,成长为全边区特等劳动英雄,并参加了1949年的开国大典。
在绥德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里,习仲勋身体力行,制定了自己的生产节约计划:每天捻毛线1小时;一年内衣服被褥不要公家补充,冬天睡冷床,只烧炉子不烧炕,提早停火半个月;锻炼身体,争取不用公家医药费等等。
与习仲勋结婚刚一年的齐心,也到郝家桥担任乡政府文书兼文化教员,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。1948年春天,齐心再次被派到郝家桥工作。50多年后,2000年,齐心重返郝家桥看望乡亲,并捐资办学。
2015年8月,习仲勋之子习远平在《陕西日报》刊文《先辈的战场:回忆父亲习仲勋在陕甘宁抗日根据地》,如是回忆母亲重返郝家桥的情形:
2000年,受我父亲之托,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几人重访陕甘宁革命老区,重访了当年在大生产运动远近闻名的绥德郝家桥村。这个村庄是我母亲当年工作过的地方,也是我父亲在大生产运动中树立的一个典型。
曾任绥德行署专员的杨和亭伯伯曾经回忆说,我父亲领导绥德大生产运动时,不仅层层动员,而且身体力行,有时一边找干部谈话,一边还亲自动手纺线。一个大老爷们坐在纺车前纺线,这情景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滑稽,可在当年陕甘宁边区,人人参加大生产运动,大家都动手纺过线。
75年前,老一辈领导同志求真务实的调查研究,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,更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。今天,各级干部继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,扑下身子、沉到基础,抓住破解基层脱贫、发展难题的“牛鼻子”,将为“两个一百年”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。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0 Comments